由於燒錄機在讀取碟片時, 隨時可會因為各種因素產生隨機存取錯誤 (Random Error);
因此在瑞士 EMCA (European Computer Manufactures Association, 歐洲電腦製造商協會)
公佈的 DVD 光碟標準規格中, 便規定:讀取光碟資料時, 當每一列中只要有 1 Byte 以上的資料讀取錯誤,
就視為 1 個 『PI 錯誤』 (PIE, PI Error)。而光碟讀取發生 PI 錯誤時,
便會進行第一層的 PI 校驗、將資料修正。
若是資料經過第一層的 PI 校驗後, 一個列中還是出現 6 個 Bytes 以上的錯誤,
此時則將該情形紀錄為 1 個 "PI-uncorrectable" (無法修正的 PI 錯誤),
通常又稱為『PI 失敗』 (PIF, PI Failure)。而光碟讀取產生『PI 失敗』時,
便會進行第二層的 PO 校驗、將資料修正。
當執行第二層的 PO 校驗時, 同樣會可能會出現錯誤, 此時便稱為『PO 錯誤』 (POE, PO Error),
接著便會由 PO 碼所在列的 PI 碼修復資料。倘若最後仍無法修正資料讀取錯誤時,
便會產生『PO 失敗』 (POF, PO Failures), 就表示此 ECC Block 已損毀。
在正常情況下, DVD 光碟不會出現任何 PO 失敗的情形, 若測試時發現光碟出現 PO 失敗,
通常也表示此片 DVD 光碟已損壞、無法正常讀取。
PI/PO 值就是 PI Errors (PI)、與 PI Failures (PO) 這兩項數據
一般在測試光碟時出現的『PI/PO 值』資料, 目的是要統計出 PI、PO 校驗碼的使用次數,
也就是統計 PI Errors、與 PI Failures 這兩項數據。
讀取光碟時, 每當列中只要有 1 Byte 以上的資料讀取錯誤 (PI Error)、就會使用一次 PI (內部奇偶校驗碼);
而每次產生 1 個 ( PI Failure)、就會使用一次 PO (外部奇偶校驗碼)。
另外, 通常在測試數據中我們只會看到 PI Errors、PI Failures、與 PO Failures 三個數值,
卻沒有 PO Errors 值。這是因為 PO Errors 出現時同樣需要進行 PI 糾錯,
故 PO Errors 值已包含在 PI Errors 值內;再加上光碟只要不出現 PO Failures 就能正確還原資料,
PO Errors 值多寡根本不重要, 因此多半被省略不提。